九重文学 > 武侠修真 > 朱元璋:大孙,求你登基吧 > 第249章 祖孙
    朱雄英喊了一声爷爷,便有些伤心的扑到了朱元璋怀里。
    看得朱元璋一脸心疼呢。
    亲昵地将他搂到怀里,两只大手紧紧的将他搂住。
    一阵长吁短叹。
    先前下旨,将他立为皇太孙。
    一时间也不知是对是错。
    虽说从礼法上来讲无可挑剔,但日后之事谁能晓得?
    唯愿自己能活得长久一些。
    最好能活到他成年之后,待他长得成熟稳重,可以继任国家大统, 那时候自己也可以放心离开了。
    亲昵的搂着了好一阵子。
    朱元璋蹲下身子来,一脸慈祥的看了看眼前的这个大孙子。
    语重心长的说道:“今天,爷爷将你立为皇太孙!你可知这皇太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
    朱雄英缓缓的抬起头,眼角满是泪痕,郑重的说道:
    “孙儿明白!太孙二字, 意味着责任, 意味着江山基业。”
    满意的摸着他的小脑袋,朱元璋心里一阵感慨莫名。
    所幸的是!
    这孩子年纪虽然有些小,可却依旧是年少聪慧,断然没有晋武帝司马炎的担忧。
    要是亲自挑选的这个江山继承人,如惠帝司马衷那般愚笨不堪,那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不是又要陷入四分五裂?!
    这是自己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的。
    所幸!如今亲自挑选的这个太孙朱雄英,聪慧机警的让人有些喜爱不已。
    亲呢得拉着他的小手,朱元璋迈着老迈的步伐。
    拉着他的小手走到了御案桌子边。
    这是他平日里批改奏折的地方。
    御案桌上。
    堆满了全国各地上来的一些奏折。
    朱元璋语重心长的指了指,看一下大孙朱雄英的眼神,充满了慈爱:“你看这!左边呢,是爷爷批改好的奏折,右边的是还没来得及看的!
    将来你要做皇帝。首先要面临的就是面前这一大堆的奏折。
    你也别闲着,如今你已是太孙,位同太子!
    自然也要像你父王那般担起责任来,帮着咱一起批改奏折!”
    朱雄英不由长叹一口气。
    做皇帝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淹没在这如山如海的奏折里头。
    可偏偏这奏折。
    乃是君王和底下臣民的联系。
    也唯有通过这个办法, 才能够知晓底下臣民的心声。
    才能知道这个国家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或者说出现了哪些状况。
    而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臣民,会不约而同的将自己心声, 以及各地发生的一些事情。
    写在这奏折本上,并向皇帝报告。
    朱雄英十分麻溜的,将桌子右边奏折整理好。
    却听的的朱元璋,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说道:“这些个朝中大臣,各地官员,有些人上报地方上的事务,简直是事无巨细都要向咱汇报!
    可明明有些事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芝麻小事,它们也能写个上万字,等你看了半天,才知道他汇报的事情是当地下雨了!你说气人不?!”
    站在朱元璋身边的朱雄英,有些尴尬的陪着笑脸,不住的点头。
    写了上万字就为了写一个下雨。
    这种事情还真发生过。
    比如说,清朝的皇帝雍正。
    虽然说。古代的皇帝是九五至尊,万万人之上,享受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比如说:最好的待遇、最好的生活、最好的工作。
    古代皇帝的工作无非就是批阅奏折,很多网友说看看奏折这有什么的,应该是很轻松的工作。
    但是大多数人其实都太小看这个批阅奏折了,如果不批阅那么可能会留下一世骂名,轻则几百年,重则几千年都有人骂你。但是如果批阅了, 那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工作量。
    古代大小之事都要上报皇帝,尤其是高度集权的王朝,那个工作量可不是说着玩的。
    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折足足有一车,当然这样的工作量是因为那时候没有流行纸张,而用竹简书写。
    但是,雍正批阅奏折经常批阅到深更半夜。如果是昏君那自然无事,但是放在一个勤奋君王身上,那可就是天大的难题。雍正几乎全年无休,每天只休息几个小时,从来不外出巡视,每天就是在皇宫里批阅奏折。但是若是要得知雍正的奏折,里面多写了一些什么,相信能够,也让人大开眼界。
    人上一百,行行色色。
    这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每个人上奏的事情自然会不一样。
    有些事情写的非常紧急,而又庄重。
    也有些事情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甚至有些让人气的想揍人。
    而身为一国之君的雍正,雍正是如何忍住不打人的?
    海量无聊的奏折堆到了他的面前,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这样下去,活该他累死。
    第一条:湖南巡抚布兰泰。
    布兰泰的奏折也比较长,有心的可以去看图,小编就是大概介绍一下。布兰泰说:皇上你让我去江西真是太有眼光了,真是机智如你,我无话可说。但是微臣还是想在京城服侍皇上,为皇上鞍前马后的。雍正回复:像你这么平常的人到了江西,没事的时候勤快点学聪明点。意思就是你什么样子自己心里没点数吗?就你还配回来吗?
    第二条:江南总督范时绎。
    大致意思就是范时绎看了一首诗,所以想分享给皇帝,所以就写了这个奏折,另外还多了一些溜须拍马的话。本来是好心,但是却热脸贴到雍正的冷屁股上了。雍正回复:老子我日理万机,每天都要批阅奏折,现在还是年底,工作量这么大,我哪里有空去看你这闲诗。意思就是,现在我这么忙,你还这么闲,真的想弄死你。
    第三条:广东巡抚年希尧。
    这个就是年希尧的妹妹成了贵妃,然后家里面倍感有面子,所以特意写了这个奏折。本来确实是个好事,但是雍正回复后就显得有点不好了。雍正回复:男人的面子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这才是真正的体面。意思就是:男人要脸,岂能靠女人。
    第四条:四川夔关监督隆生。
    这条就好玩了,他是隆生向雍正打的小报告。也就是说田鸣儒这个人不好,然后说了一大堆坏话。雍正也是个硬茬子,就看不惯这种打小报告的人。雍正回复:让你干税务,你就老老实实的干税务就好了。少狐假虎威的,要是再这样小心你的顶戴乌沙。意思就是: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好好的干活,要是我不开心了就弄死你。
    第五条:福州将军阿尔塞。
    这条是最搞笑的一条,也是最奇葩的一条。阿尔塞是个将军,但是也想插手朝政,然后就写了个奏折。意思无非就是皇帝用错了人,不该让他当官的。雍正:我用谁自然有我的道理,你个匹夫懂什么?这个意思很显然不过了,我一个皇帝要干什么难道还要向你这个匹夫请教?看到这里真的不知道雍正当时怎么忍住不打人的,要是换我早就撤了阿尔塞的职务了。
    第六条江宁织造曹顋!
    当时江南闹蝗灾,但是索性百姓们收割及时,并没有太大的损失,于是曹顋为了邀功所以写了这个奏折,但是没想到被雍正怼了。雍正回复:都这个时候了,你还有心思邀功?蝗灾闹起来了,地方官为何不治理?麦子虽然收了,但还是要播种的啊。你赶紧治理蝗灾,要是有半点延误或者隐瞒实情,那就是你的罪了,和我没什么关系。意思就是:少扯淡,多干事,要是出问题,我弄死你。
    其实像这种奏折还有很多,就像有的时候地方丰收了,那些官员也要写个奏折邀功。有的人写个奏折还写的特别长,好不容易看完最后发现无关紧要。由此看见,雍正这个皇帝也不好当。而且批阅这样的奏折,不被累死也能被气死……
    ……
    朱雄英也快速的翻开那些奏折。
    发现倒霉的还真不止雍正皇帝一个。
    早前的朱元璋也受过这种苦这种累。
    当时还一度下令。
    那些啰里八嗦的奏折和无关紧要的,不许再次上奏。
    但只是简单的三令五申,压根没起到作用。
    各地官员该怎么上奏还是怎么上奏?
    气的朱元璋当时就流放了几个官员,尤其是那种作者里边竟写一些无聊事情的。
    但任何事情和举措都会有巨大的影响力和不良榜样。
    很快官员门便有些杯弓蛇影。
    有事也不会在进行上奏。
    一生精明无比的朱元璋也瞬间发现了问题。
    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
    如果官员们因为自己的惩罚而害怕。选择了不将底层的事情事无巨细的向上汇报。
    这样如同断了皇帝的耳目。
    让朱元璋身处九五之尊,地位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全国各地发生的一些事情动态的牢固掌握。
    这样可不行。
    朱元璋随后又亲自下旨,反思了自己这一不当举措,并将那些在奏折里头罗里吧嗦的流放官员给召回。
    隔了好几个月。
    全国各地的官员这才恢复了之前的上奏态度,这才放心大胆的将全国各地发生的一些事情,事无巨细地写在奏折里头。
    烦是烦了一点。
    但现在可以对全国各地的一些事情能够完全掌握。
    看着翻看奏折的朱雄英,明明是个年纪小的娃娃,此时此刻却是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
    朱元璋不由一阵好气好笑。
    “大孙呐!想来你也看到了吧,这批阅奏者可不是一件好差事,你看在奏折里头啊,写什么的都有。
    偏偏还不能说什么!要是一生气啊,说不定就断了言路!
    如此一来也不利于君王治国。
    仔细想想,烦都烦死了。”
    朱雄英耐心的翻开奏折,一目十行扫视而过。
    朱元璋说的也没错。
    做皇帝其实也不算是什么好差事。
    哪有做一个混吃等死的太平王爷来的痛快!?
    作为帝王。
    掌握了天下无双的权柄,自然也要承受着曲高和寡,巅峰寂寞的悲凉。
    人生哪有什么完美可言。
    翻开奏折,朱雄英一目十行地扫视而过。
    心中不由一阵骂骂咧咧。
    娘的。
    这些人都写的什么呀?
    这第一份奏折里面的内容。
    大约是前一阵子,有个地方官写了一份奏折,但这份奏折,递道了御前。
    却被无故的留中不发。
    顿时,就像是捅了马蜂窝一般,惹得这名官员再次上奏。
    说什么也要皇帝给个解释。
    皇帝处理奏折却不给予回复,如此长久以往,朝廷的国事岂能够流畅的上下沟通和高效运转呢?
    这可不是圣贤君主的为政之道。
    可通篇奏折,却从三皇五帝,唠唠叨叨写到了现在。
    三万字以后才慢慢的写到正题。
    那就是上一本奏折,皇帝竟然给留中不发了。
    所谓留中不发。
    其实这个词并不是明朝万历皇帝所独创。
    所谓留中不发!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
    只不过,演化成一个常规手段,并将它发扬光大的却是万历皇帝。
    甚至某种广义上来说,其实这个词不是明朝特有的,历代都有用到这个词的,能查到的资料最早见于《史记》。要了解这个词的意思得从古代王朝议政制度说起。
    在古代君王对于政事的决策大抵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朝议,就是君王和大臣集中开会决策。朝议又分廷议和集议,就是固定开例会和临时开小会。但这种方式毕竟太耗费时间,且很多事情是并不适合开会讨论的,所以有了第二种方式,奏章。
    顾名思义,奏章就是给皇帝写信说事。开始时还基本上都以报事和建言为主,后来逐渐滥用,报平安的,祝贺的都有了。
    雍正皇帝就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因为原则上,奏章是必须批复的,否则就是怠政,名声很不好。
    明朝时期有群骂人为生的言官,成天狂喷,尤其喜欢喷皇上,而且喷完皇帝还得给回复,怎一个爽字了得。
    比如还算勤政的朱瞻基就被喷成蟋蟀天子,还得回复,老子就这么点私人爱好也不行?
    那么既然是书信方式,必然就有不回复的。
    有些皇帝实在太为难或者明知道意见是对的还偏要错下去的就不回复了,怠政总比昏君的名头好点。
    比如著名的万历,就是个留中不发的高手,只有重要的事万历才下中旨,其它一概留中。
    其实如果用现代的语言解释这个词很容易,就是装断网下线,不回复消息。
    ……
    朱雄英看得不由一阵苦笑。
    皇帝也是人。
    也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给你及时回复的。
    尤其是写上来的奏折,有些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更何况是这种写了上万字,才写到正题的鸡毛蒜皮小事。

热门新书推荐

  1. [历史军事]骗了康熙
  2. [玄幻魔法]这个体质便宜卖
  3. [武侠修真]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4. [武侠修真]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5. [武侠修真]剑啸灵霄
  6. [玄幻魔法]武道丹帝
  7. [都市言情]讨逆
  8. [玄幻魔法]妖尾:我才不要当会长
  9. [武侠修真]彼岸之主
  10. [玄幻魔法]我用阵法补天地
  11. [都市言情]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12. [历史军事]寒门崛起
  13. [都市言情]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14. [都市言情]神州战神
  15. [历史军事]活埋大清朝
  16. [都市言情]重回1982小渔村
  17. [都市言情]离婚后的我开始转运了
  18. [玄幻魔法]明尊
  19. [科幻灵异]港综世界的警察
  20. [网游竞技]玩家请上车
  21. [网游竞技]全民游戏:从丧尸末日开始挂机
  22. [历史军事]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23. [玄幻魔法]全民领主:我的亡灵会裂变
  24. [玄幻魔法]万妖圣祖